chapter 1 五大误解,让你找不到“真心想做的事”
-
誤解① 以為必須是「能持續做一輩子的事」
如果你也很想「找到能持續做一輩子的事」,建議先從尋找「現在最想做的事」著手。
從現在最想做的事著手即可。
-
誤解② 找到想做的事時,會有「這就是命運的安排」的錯覺
本書要幫助大家尋找的不是那些「如命運安排般想做的事」,而是那些「自己打從心底認同,由自己創造的想做的事」。
就算找到想做的事,一開始也只是覺得很有趣而已
-
誤解③ 必須是「造福人群的事」
如果你滿腦子想著一定要找到「別人覺得很厲害、很羨慕的事」,請務必放下這份執著,因為扼殺自己的個性,只為「幫助他人」,說到底只是自我犧牲而已。
為自己而活才能幫助他人
-
誤解④ 要找到想做的事,就必須「積極採取行動」
在「不知道該做什麼」的時候,絕對不能繼續增加選項,尤其我們手邊的選項已經多得難以細數了。
要找到想做的事,必須先了解自己
-
誤解⑤ 想做的事沒辦法變成「工作」
所以在尋找「想做的事」時,不妨先放下讓這件事變成工作的想法,等到之後再琢磨就好。
想做的事只存於心中,實踐的方法卻可在社會中找到
chapter 2 为什么会为了“找不到想做的事”而一直彷徨呢?
VUCA是源自「Volatility(變動性)」「Uncertainty(不確定性)」「Complexity(複雜性)」「Ambiguity(不定性)」這四個英文字的首字所組成,指的是涵蓋萬物的環境越來越複雜,意料之外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,以致於難以預測未來的狀態。
「現在走這條路比較有利」的想法,很可能在十年後、二十年後失去優勢。
不知道「想做什麼」,是因為選項太多
讓人陷入迷惘的判斷基準:「該選哪個」
讓人擺脫迷惘的判斷基準:「想做哪個」
chapter 3 自我理解术:套公式让你最快找到想做的事
不靠「直覺」,只憑「邏輯」找出想做的事
總算要為大家介紹自我理解術的三大支柱了,所謂的三大支柱就是:1.喜歡的事2.擅長的事3.重視的事
-
公式① 喜歡的事 ∩ 擅長的事=想做的事
-
公式② 喜歡的事 ∩ 擅長的事 ∩ 重視的事=真心想做的事
「喜歡的事」就是「有熱情的領域」。
「擅長的事」,也就是「自然而然比別人容易學會,做起來很愉快,一點都不以為苦」的事。
「擅長的事」最容易與「技能或知識」混為一談,這兩件事雖然很像,卻完全不一樣。「擅長的事」是與生俱來的,而「知識與技術」則是後天學習而來。
受限於技能或知識,人生會越來越不自由;發現自己的才華,人生才得以越來越自由。
技能或知識都只是幫助我們從事興趣的手段,若是將活用技能當成某種目的,人生當然會變得很無聊,所以才有必要將「擅長的事」解釋成不管任何時候、職場都適用的特質。
換言之,「想做的事」就是「What(做什麼)×How(該怎麼做)」的組合,也就是兼具「What=喜歡的事」與「How=擅長的事」這兩個特性的事。
-
「想做的事」與「想成為的人」有何差異?
不建議以職業回答「想做什麼事」這個問題,理由如下:
-
會把注意力都放在對「工作的想像」
-
一旦開始思考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」,就會畫地自限
別以「想成為的人(職業)」思考「想做的事」
「重視的事」,或許大家比較習慣「價值觀」這個稱呼。
「想自由地生活」「想溫柔地對待別人」「想安心地活下去」「想安穩地生活」「想熱情擁抱某件事」都是「重視的事」。
大家應該已經明白,上述這些例子都不是「行動」,而是指某種「狀態」,換成英文來說,就是Doing與Being的差異。
「為了什麼工作?」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就是「為了重視的事」。
「重視的事」分成對內面對自己,與對外面對「他人或社會」這兩種。前者是人生目的,後者則是工作目的。
-
喜歡的事→為什麼是這個業界?
-
擅長的事→該怎麼做,才能在這份工作拿出成績?
-
重視的事→為什麼是這間公司?
-
自我理解術規則① 「喜歡的事」是手段,先找到「重視的事」
-
自我理解術規則② 在尋找「喜歡的事」之前,先找出「擅長的事」
依照下列的順序找到「真心想做的事」:1.重視的事2.擅長的事3.喜歡的事
-
自我理解術規則③ 不能思考「過於瑣碎的實踐手段」
【工作目的、想做的事(擅长的事 ∩ 喜欢的事)、手段】
chapter 4 找到指引人生方向的罗盘——「重視的事」
只有做著自己不會生膩的事,以及思考要怎麼透過這件事取悅別人,這件事才能成為真正的工作。
「重視的事(價值觀)」是「必須不斷追尋的人生方向」,而目標則是「在追尋人生方向之際的檢查點」,換言之,目標是為確認自己前進了多少而存在。
就算別人對你的價值觀缺乏共鳴也沒關係,只要你自己覺得「我就是想這樣活下去!」就是很棒的價值觀。
請不要把「應該這樣活下去」的假價值觀與自己的價值觀混為一談。
-
找出真價值觀的五個步驟
1.回答問題,列出價值觀的關鍵字
2.將價值觀整理成心智圖
3.將他人重心的價值觀轉換成自我重心
4.建立價值觀排行榜
5.決定工作目的
-練習STEP1-
無法妥當回答問題時的兩種應對方式:
「自由書寫」——請先準備一張白紙,接著把想回答的問題寫在白紙最上面的位置。接著將計時器設定為三分鐘,然後不管想到什麼答案都直接寫在紙上。
「提問對話法」——實踐這個方法的第一步,就是請朋友或家人讀一讀你想回答的問題,例如「喜歡的名人、周遭親友、漫畫角色有誰?喜歡這些人的哪些地方?」接著以聊天的方式聊一聊這個主題。
Q1 尊敬的人、朋友、喜歡的角色有誰?尊敬這些人什麼地方?
Q2 在小時候或青春期,影響你最深的事情或經驗是什麼?這些事情或經驗對你的價值觀帶來哪些影響?
Q3 你覺得現在的社會有什麼不盡理想之處呢?
Q4 請問問身邊的人:「你覺得我會一輩子重視哪些事情?」最好能聽到具體的事例。
Q5 「養育孩子或對別人提供建議時,最想告訴對方的是什麼行動?最不想告訴對方的又是什麼行動?」
-練習STEP2-
將類似的關鍵字分在同一組
-練習STEP3-
將「他人重心」的價值觀轉換成「自我重心」的價值觀
-練習STEP4-
建立「價值觀排行榜」,決定價值觀的順位
排出優先順位的祕訣在於思考「哪個是最終目的?」的問題。
-練習STEP5-
「工作目的」一旦決定,工作自然順利
請試著從自己的價值觀清單選出希望感染其他人的價值觀,因為只要不是自己真的覺得重要的價值觀,就不會認真地實現。
怎麼做才能決定工作目的呢?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回顧一下,之前是否有過提供價值的經驗。
具體來說,請先想出十個類似的經驗,因為如果經驗只有一個,很有可能會做出錯誤的結論,所以回想十個是很重要的。
順帶一提,「讓人綻放笑容」「讓人幸福」這類事情不能當成工作目的。
從價值觀排行榜找出工作目的
chapter 5 只要找到“擅长的事”,就能将这件事当成工作
擅長的事=能創造成果的潛意識、情緒與行為模式
「習性」就是所謂的「擅長的事」。這裡指的不是體育或音樂那類發光發熱的才華,而是你在潛意識自然而然會做的事。
擅長的事(才華)=未察覺的習性,所以必須花時間回顧才能察覺
從「為了改變自己而努力」轉型成「為了發揮才華而努力」
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這句話是騙人的,克服缺點是毫無意義的,因為這只會讓自己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缺點,加速否定自己。
那就是將「因為~」的藉口轉換成「正因為~」的方法。
「因為我是個怕生的人,所以很難交到新朋友」→ 「正因為我怕生,所以能與重要的人用心相處」或「正因為我怕生,所以懂得騰出一個人靜靜思考的時間」
請製作一本專屬自己的使用說明手冊,這樣就不再會因為自己不擅長的事而覺得「沒什麼幹勁」,名為「人生」的這個遊戲也會變得容易破關。
不管讀多少本心理勵志書籍,也找不到這本使用說明手冊,因為這本手冊只藏在你過去的經驗裡。
請別把時間浪費在彌補與生俱來的星星凹陷處,這只會讓你變成毫無個性的圓形。請把時間花在磨尖星星往外突出的銳角,那才是真正的你,也才能在工作上締造成果。
只要有一項專長特別突出,就能創造「月暈效應」。
-
接著讓我們一起找出「擅長的事」,以及能充分發揮這件專長的優點吧。目標是:找到10個優點
Q1 到目前為止有哪些充實的體驗?
Q2 最近一次覺得煩躁、心情亂糟糟是什麼時候?
Q3 試著向好朋友問:「你覺得我的專長是什麼?」
Q4 如果明天辭職,這份工作有哪個部分會讓你想繼續做下去?如果現在沒工作,請以上一份工作思考這個問題。
Q5 到目前為止,你有哪些成就?這些成就是怎麼創造的?
-
進一步探討你的成功體驗:
1.在覺得充實之前做了什麼事?
2.當時的環境有何特徵?
3.採取了哪些具體行動?
4.基於何種思維採取「3.」的行動?
5.當時注意到哪些事?
6.動機為何?
7.這份充實感何時結束?該怎麼做才能維持?
8.有哪些是覺得當下如果懂得這麼做就好的事?
-
整理優點,製作「自己的使用說明書」
「想做的事」必須與這個「優點」有關,否則不管是多麼「喜歡的事」,都不會是「想做的事」。
寫出優點後,以「◎、○、△」這三個符號進行三段式評估。◎:充實感滿分,也能締造成果;○:很有充實感;△:還不太確定是否很充實。
chapter 6 跟“找到喜欢的事再努力去做”说再见
喜歡的事=有興趣、好奇的領域
「為了金錢工作的人,贏不了為了興趣工作的人」
人生不是講究爆發力的百米賽跑,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。
在「感興趣」的領域挑工作,或是不去思考具體的工作內容就選擇了該項工作,往往會以失敗收場。
將興趣當成工作時,請進一步思考「到底喜歡這個興趣的哪個部分」
「因為派得上用場才喜歡的事」不該當成工作,「因為有興趣,所以才喜歡的事」就該當成工作來做。
若覺得所有的行動都必須符合「實不實用」這個基準,有時會自踩煞車,看不見「透過興趣掌握幸福人生」這個最初設定的目的,也會覺得只能做「派得上用場的事」,這就是所謂的合理化陷阱。
-
回答五個問題,找出「喜歡的事」
Q1 現在有就算花錢也想學的事情嗎?
Q2 你的書架擺了哪些種類的書?
Q3 有沒有哪些讓你覺得「能遇到真是太好了!」「得救了!」的領域、類型或事物?
Q4 截至目前為止,有沒有讓你「想感謝的工作」?也可以將工作換成「想說謝謝的人」。
Q5 到目前為止,有沒有對社會上的什麼事情感到憤怒?
chapter 7 决定“真心想做的事”,开始活出“真正的自己”
立刻停止為了「未來」而活
不能一直把決定「想做的事」擺到最後
-
依據「假設」找到「想做的事」
就算只是假設自己想做這件事也沒關係,邊做邊找「真正想做的事」即可。
沒有先假設就行動,往往找不到「想做的事」,因為這只是單純的賭博,跟買樂透變有錢人的夢想沒兩樣。
邊行動,邊修正,一步步接近「真正想做的事」
-
決定「真正想做的事」的兩個步驟
- 練習STEP1-
透過「興趣×專長(喜歡的事×擅長的事)」假設「想做的事」
第一步,先寫出到目前為止找到的「興趣」與「專長」。要與興趣搭配的專長請以標記為「◎」的為主。
接著利用這些興趣與專長隨意組出「想做的事」。要注意的是,這個步驟「重量不重質」
先把可能的組合寫出來,就能做出「想做的事」的清單。
請不要預設「這種事情做不到啦」的立場,先盡可能地將各種「興趣」與「專長」組成一對。
-練習STEP2-
透過「工作目的」篩選出想做的事
只有當自己得到滿足,才有餘力照顧別人
chapter 8 让人产生戏剧性转变的自我理解魔法
-
找到「實踐想做的事」的方法
大家有聽過「彩色浴效果」(color bath)嗎?這個效果指的是越是在意某些資訊,就越容易看到該資訊的心理現象。比方說,一聽到「請找看看周圍有沒有紅色的東西」,就很容易看到之前忽略、卻早就於某處存在的紅色物品。
決定「想做的事」之後,自然就會遇見實踐的方法
-
成功並非「目標達成」,而是「在每個瞬間活出自我特色」
-
盡可能早一點從尋找想做的事「畢業」,成為「理想的自己」
自我理解這件事雖然重要卻不緊急,以致於許多人誤將自我理解這件事的優先順序排至下層。反正不了解自己又不會死。只是,當你渴望找到「真心想做的事」,由衷想將這件事當成工作的話,了解自己可說是最棒的手段,是的,充其量只是「手段」,目的是讓你全心投入自己的人生。
從尋找「想做的事」的狀態畢業後,最理想的人生將瞬間啟動